陆玖吧 > 杂谈 > 正文

​给学生谈谈“后真相”

2025-11-07 02:40 来源:陆玖吧 点击:

给学生谈谈“后真相”

“后真相”是网络流行语,它表达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,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与传播生态下,情感、观念对社会民众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与真相的影响。

很显然,“后真相”是对真相的挑战。是否有了“后真相”,人类就不需要真相了?这个问题不讲清楚,新闻理论中的真相、真实就没有办法讲清楚。所以,在讲新闻真实的时候,很有必要讲清楚“后真相”。

(一)何谓“后真相(post truth)”?

【后真相】《牛津字典》的解释是:“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,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”。我的定义:网络流行语,它表达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,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与传播生态下,情感、观念对社会民众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与真相的影响。

【后真相时代】(1)英国商业咨询专家赫克托·麦克唐纳(Hector MacDonald)的著作《后真相时代》。在本书中,作者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播者肢解、扭曲和掩盖的。(2)情感、观念对社会民众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与真相的社会状态。

(二)“后真相”的由来

上世纪90年代,“后真相”一词开始在网络出现,主要是嘲讽政界、新闻界歪曲事实、掩盖真相的现实。

《人类简史》的作者赫拉利(Yuval Harari)也说: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: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。

1992年,美国《国家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湾战争的文章《后真相及其后果》(Post-truth and Its Consequences),首次使用了“后真相”一词,并赋予其“情绪的影响力超越事实”的含义,但在当时并未引起注意。

2004年,美国传播学者拉尔夫·凯伊斯(Ralph Keyes)阐释了“后真相”的哲学内涵,认为后真相时代是“模糊的陈述,模棱两可将成为未来一种新的真实观。

2012年,英德拉吉·帕玛尔(Inderjeet Parmar)提出了“后真相政治”的概念,揭示了总统竞选中的谎言、公共舆论与政策讨论相背离的事实。

2016年发生了两个事件: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、英国启动脱欧。在这两大事件的网络“发酵”过程中,“后真相”一词的使用率急剧上升。

2016年年底,《牛津词典》将“后真相”列为年度词汇,据他们的统计,“后真相”一词当年的使用率比前一年增长了2000%左右。从此,有人称2016年后为“后真相时代”。

(三)如何解读“后真相”

1.“后真相”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,“情感、观念对社会民众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与真相的影响”,只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、一定的传播生态下产生的特有现象,并非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。所以,这个命题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。

2.“后真相”表达了一种非常态的社会现象,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复杂的社会原因。

3.“后真相”现象并没有解构事实、真实、真相价值。相反,由于“后真相”现象的存在,事实、真实、真相才更加可贵,更加彰显其社会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