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玖吧 > 杂谈 > 正文

​观世音菩萨的起源

2025-11-07 02:55 来源:陆玖吧 点击:

观世音菩萨的起源

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,民众对她的崇敬远超其他佛神,流传着“家家观世音”的说法。在我国,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广泛而深入,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。那么,观世音菩萨的真实起源究竟是什么呢?

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来源,有几种主要说法:

第一种说法是“阿弥陀佛之子”。根据十六国时期昙无谶所译的《悲华经》,阿弥陀佛在成道之前曾是一位转轮王,拥有千名子嗣,长子名不拘,二子名尼摩。他自小立志,发大悲心,誓愿帮助众生解除痛苦与烦恼,永享安乐。后来,宝藏如来为这位大太子授予法号“观世音”,而二子则被称为“大势至”。这三位父子最终都修成正果,共同被称为“西方三圣”。

第二种说法是“莲花所化”。在《铸鼎余闻》卷4的《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》中提到,昔日金光狮子游历如来国,该国无女性,王名威德。在园中入定时,左右各生出一朵莲花,左边的名为宝意,即为观世音,右边的名为宝尚,即为大势至。

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大约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,最初形象为一位威武的男性。甘肃省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期的观音雕像均呈现男性特征,甚至嘴唇上有小胡须,直到唐代武则天时期才逐渐演变为女性形象。

第三种说法是“婆罗门教引入”。在佛教形成之前,古印度最初信奉的是婆罗门教。其中的观世音原型是孪生的马驹——双马童神,被视为善神,具备强大的神力,能够使盲人复明、公牛产乳、朽木开花等。随着婆罗门教的衰落,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,将这位善神纳入佛教体系,成为马头观音或马头明王,最终演变为观世音的自性身。信徒们随后将观音人格化,塑造成一位勇猛的男子形象。

第四种说法是“凡人转化”。相传有一对非常善良的小兄弟,早离和即离,父母去世后被恶人抛弃在荒岛上,面临饥饿而死。弟弟即离心中充满怨言。早离说道:“我们受到了不公的对待,面对饥饿与疲惫的痛苦,我们深有体会。经历这样的痛苦,我们若能重返人世,定会救助那些不幸的人。”兄弟俩心怀此念,平静地离世,最终转化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。

最后一种说法是最受民间认可的。根据宋代朱弁在《曲洧旧闻》中的记载,兴林国的妙庄王有三个女儿:长女妙因、次女妙缘和三女妙善。三女妙善因专心修道而未出嫁,妙庄王对此感到愤怒,遂将她赶出宫外。妙善开始了艰苦的修行。有一天,妙庄王患重病,需至亲之手和眼做药引。王认为妙因、妙缘最孝顺,命令她们献出手眼,但她们均不愿意。最终,妙善得知后,毅然割舍自己的手眼救父,妙庄王康复后才意识到救命的竟是早已出家的女儿妙善。为此,他向佛祖忏悔,期望女儿复得手眼。佛陀被妙善的孝心感动,赐予她手眼,最终妙善修成正果,成为后来的观世音菩萨。#佛教##观音##大势至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