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玖吧 > 杂谈 > 正文

​铁血战将:开国中将刘昌毅的烽火人生

2025-11-17 06:17 来源:陆玖吧 点击:

铁血战将:开国中将刘昌毅的烽火人生

一、红四方面军的淬炼:从放牛娃到铁血指挥员

大别山的深秋,枫叶如血,山风凛冽。1931年,17岁的刘昌毅站在红四方面军的队伍里,瘦削却坚毅。他本是湖北黄安(今红安)一个佃户之家九个孩子之一,为了生计,读了三年书后就到麻城商铺当了裁缝学徒,15岁时,他毅然从麻城返乡和几个同乡一起参加了红军。

在鄂豫皖苏区的反"围剿"战斗中,他作战勇猛,多次参加敢死队,多次负伤,也屡立战功,很快就从普通战士升任排长、连长。 1932年,红四方面军被迫西征,刘昌毅随部队转战川陕。

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,他多次率部冲锋陷阵。一次夜袭战斗中,他带领突击队摸进敌军营地,亲手击毙敌军营长,缴获大批武器。战友回忆:"刘昌毅打仗不要命,冲锋时总是第一个跃出战壕。"

1935年,长征途中,刘昌毅在懋功会师后担任了红9军27师76团团长。在翻越雪山时,他让出自己的干粮给伤员,自己嚼雪充饥。过草地时,他下令杀掉了自己心爱的坐骑给战士们充饥,他搀扶着生病的战士行军,硬是咬牙走完了全程。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,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。

二、抗战烽火:太行山上的"拼命三郎"

1937年,全面抗战爆发,刘昌毅任八路军129师386旅侦察科长,随部队开赴太行山。1939年,他调任决死第三纵队参谋长,率部在晋东南与日寇周旋。

林南战役(1943年)—— 这年8月,刘昌毅任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,他指挥部队发起林南战役。战斗打响前,他亲自化装成农民,潜入敌据点侦察。战斗开始后,他率突击队直插日军指挥部,一举歼灭守敌。此战共毙伤日伪军700余人,收复林县县城。战斗中,刘昌毅左臂中弹,鲜血浸透军装,但他仍坚持指挥,直至胜利。

安阳战役(1945年)—— 1945年6月,刘昌毅任太行军区南下支队司令员,率部参加安阳战役。他采用"围点打援"战术,先佯攻安阳,诱使日军增援,再在半路设伏。此战歼灭日军200余人,伪军1000余人,解放了豫北大片地区。战后,刘昌毅望着硝烟未散的战场,对战士们说:"鬼子再凶,也挡不住咱们的铁拳!"

三、解放战争:从中原突围到活捉黄维

中原突围(1946年)—— 1946年6月,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。刘昌毅时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三旅旅长,率部掩护主力突围。在湖北宣化店,他指挥部队血战三天三夜,成功突破敌军封锁。突围途中,部队断粮,他带头吃树皮、挖野菜,鼓舞士气。最终,他带领残部2000余人杀出重围,抵达鄂西北,保存了革命火种,后又挺进大别山,重建根据地,从而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打下了基础。

淮海战役:活捉黄维(1948年)—— 1948年11月,淮海战役打响,刘昌毅任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,率部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。在双堆集战场上,炮火连天,尸横遍野。刘昌毅亲临前线指挥,甚至端起冲锋枪带头冲锋。12月15日,黄维兵团全军覆没,刘昌毅所部俘获了黄维。

与黄维的"战场重逢"—— 多年后,特赦后的黄维到广州参观,刘昌毅以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身份接待了他。两人谈起淮海战役,黄维感叹:"当年要是早知道你们的打法,我或许不会败得那么惨。"刘昌毅笑道:"历史没有如果,你们输在不得人心。"这段对话,成为两位昔日对手的传奇交集。

黄维被俘

四、老当益壮: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,65岁的刘昌毅已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。当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时,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主动请缨,担任东线指挥部副司令员。 在谅山战役中,他坚持亲临前线观察敌情。参谋人员劝他注意安全,他拍着胸脯说:"老子打了半辈子仗,还怕几颗子弹?"在他的指挥下,我军迅速突破越军防线,仅用三天就攻占谅山,打开了通往河内的大门。 战士们都说:"有刘司令在,我们心里就有底!"战后统计,刘昌毅指挥的部队共歼敌7000余人,为东线战场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五、战将本色:铁血与柔情

刘昌毅一生戎马,血染疆场,十次负伤中有六次重伤,甚至有两次都已被战友们装进了棺材,但他在战场上从不畏惧,乃至当了中原军区旅长时也因身先士卒而身负重伤。然而他却并非冷酷无情的战将,他爱兵如子,行军时总把自己的马让给伤员骑。建国后,他任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,仍保持着朴素作风,家里最值钱的物件就是一台老式收音机。 晚年,有人问他:"您打了那么多仗,最难忘的是哪一仗?"他沉默片刻,说:"每一仗都难忘,因为每一仗都有战友倒下。"1999年,刘昌毅将军逝世,按照他的遗愿,骨灰撒在了大别山和太行山——那里有他牺牲的战友,也有他燃烧的青春。

六、历史评价:永不褪色的战将精神

刘昌毅将军的一生,是铁血与忠诚的写照。从红四方面军的烽火岁月,到抗战时的太行拼杀,再到解放战争的中原突围、淮海擒敌,直至花甲之年仍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,他始终冲锋在前,以悍不畏死的战斗精神赢得"拼命三郎"的威名。

今天,在红安县革命博物馆里,他的军装静静地陈列着,领口的将星依然闪耀。大别山的松涛阵阵,仿佛还在回响着当年的冲锋号角。这位开国中将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战将——既有横扫千军的豪迈,也有对战友的深情;既能决胜沙场,也能在和平年代坚守初心。 他的精神,如同大别山上的青松,历经风雨,永不凋零。